佛教中有一個名詞叫法眼,我不個佛教徒,但我認為我們都該有很初級的法眼。就是看穿事物背後的規則跟動機。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是我們可以學。
怎麼突然想到這個事…這兩天看了一個報導,說這一次的流感有被通報的17人,有幾個人是太晚打疫苗,這17人中有大多數是沒打疫苗的,所以要去快去打疫苗…
有時候…很多的報導是沒有統計觀念的。
他們只是為了傳遞或是暗示一些觀念。金融市場尤其如此。再回到17人流感這個問題吧!他們說大多數感冒的人是沒有打疫苗的,我們來看一下統計上的意義是什 麼。假設17人中有12個人是沒有打疫苗的,5個是有打的。這樣看起來是沒打疫苗的人是容易得流感的。這就是統計上的盲點,一般人會信以為真。我們回過頭 來想,先了解台灣到底有多少人有打疫苗。假設現在有2000萬人住在台灣,我們將情況分為三種…
1.有1000萬人有打疫苗,1000萬人沒有打,那麼有打疫苗的人而得流感是1000萬分之5,沒打疫苗而得流感疫苗的人是1000萬分之12。這個統計的結果是說,有打疫苗的比沒打的要有抵抗力。
2.如果有打疫苗的人只有500萬人,而沒打的人是1500萬人,那麼有打疫苗的人而得流感是500萬分之5,沒打疫苗而得流感疫苗的人是1500萬分之12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啊…可怕…太可怕了…有打疫苗的比沒打的更容易得流感?
3.不包含1和2的情形。
當然你可以加入許多因素來考量,如區域性,氣侯,衛生條件…但是,我們不怕這樣找下去會是一條不歸路嗎?如果你發現你不可能找出地球上所有的病菌,那你認為這條路可以帶給人類健康?這似乎不是一個好方法。
...讓數學來說話...
這就是你看到的事實,我們要用事實來看這一切,不要被心理和自以為是給誘導。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技術的驗證問題。假設你今年用了某個手法,做了一百筆的交易,這其中有17筆停損了。這17筆之中有12筆是做多停損的,有5筆是做空停損的,我們可以說這個手法是做空比較容易賺到錢嗎?…當然不行。就如同上面的例子。我們要看這一百筆的交中,有多少筆是做多的,多少筆是做空的。所以一樣會有三種情形…
1.這一百筆中有50筆是空單,50筆是多單,所以多的勝率是38/50,空的勝率是45/50。很顯然,做空是勝率高的。
2.這一百筆交易中有80筆是多單,20筆是空單。那麼,多單的勝率是68/80,空單的勝率是15/20,看來是多單的勝率高多了。
3.不包含1和2的情況。
到這裡,我們可以感受到一點點統計的味道,但我們更傾向討論統計的可信度條件問題。這是一種思考事物的羅輯。其實只要我們合理的去懷疑每一個傳播給我們的資訊,我們就會慢慢了解事物的不合理性。給資訊的一方為什麼要給我們資訊呢?他們也知道人們收到資訊之後會有的反應吧!就像現在的新聞喜歡報導某些人的言論,這是為什麼嗎?某人的特定觀點不會是新聞吧!中國兩千年來各式各樣的觀點我想沒有一樣是新聞。但是這些東西還是被播放出來了。人家可以高談闊論,可是我們可以選擇聽不聽。金融市場尤其如此,為什麼有急單?為什麼有“急客”?這不就是空頭的表現嗎?蕭條來自於繁榮。在太多頭的時候,怎麼不會有急單呢?怎麼不會有“急客”呢?…呵…反過來思考,收到資訊的我們自已做了什麼反應,我們就該了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